能否效仿高招? “扶持”学校有无必要? 均衡教育是否会被破坏?
2006中招:平静之中留下三悬念
核心提示
在经过两年令人痛苦的喧嚣之后,今年的中招终于能以一种平静的方式进行——没有严重扎堆,如火如荼的招生大战硝烟也基本散去。
和前两年一样,本报今日对中招做一番盘点。我们并不是自诩教育专家来对教育问题指指点点,而是试图以第三者的身份来看看今年的中招,希望通过第三者的冷静观察,能为决策者和考生家长回顾今年中招提供一些参考。
回顾
总体平稳高分扎堆趋缓
今年的中招又恢复了久违的平静,平静得让我们没有像前两年那样有写盘点的强烈欲望。不过,中招至少有以下几点可圈可点:
一、肆无忌惮的招生大战没有了。今年的招生宣传,不可否认,仍然有个别学校在考后甚至考试前往学生家里打电话,但是,和前两年相比,学校特别是名校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
从前岛内学校是违规的“重灾区”,今年我们接到的少量投诉多数是岛外学校,例如个别地方仍把留住生源作为考核老师的工作内容之一,我们的读者告诉我们,当地一位学生要填报区外中学,需要经过班主任带头的动员小组,如果不行,还有教务处主任、副校长、校长在后面等着。个别学校仍然对试图报考外校的学生软硬兼施,甚至在填报志愿的当天,以不填报本校高中就不收志愿表来“要挟”学生,所幸的是,这种行为被市教育局及时制止。
二、高分扎堆没那么明显了。这几年,分数线没出来之前,大家都在猜:今年高分考生是挤到一中,还是挤到双十?7月16日晚上,大家等来一个结果:一中和双十的分数线仅差3分,是近两年来两校分数线之差最小的。高分扎堆趋缓,让人放下心中大石。
三、声称被老师误导而填错志愿的家长集体投诉事件,今年也绝迹了,这点是最值得今年中招引以为豪的地方。
实事求是地说,前两年中招的风风雨雨,换来了今年的平稳——这几年,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会根据上年中招暴露出的问题,对新一年招生政策做修正,促使政策更加完善。今年,在规范招生行为上,主管部门给了学校特别是名校更大压力。有消息说,在填报志愿期间,教育局还专门召开了只有两所名校负责人的小型会议,提醒学校遵守招生规则。更重要的是,经过了前两年的风波,两所名校的老师今年指导学生填报志愿时都格外小心翼翼,不再轻易说出“多少分就可以上我们学校”的话来。
此外,今年的学生家长的相对理智,也为高分扎堆趋缓做出了贡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只要还是知分填报志愿,高分扎堆的风险还会存在。
展望
期待明年有更完美的招生方案
今年招生过程中,我们不断接到读者的建议,他们认为自己有更好的办法,不过这些方法最终都被证明考虑得还不全面。
事实上,教育部门甚至比家长更期望寻找一个完美的招生方案,教育局领导不止一次地表示,我们更不愿意看到高分扎堆现象发生,原因很简单,诸如扎堆等问题将激发矛盾。每年的招生,政策的制定者并非一些人所想像的“拍拍脑袋就想出招生方案”,他们也是穷尽了各种可能,可以说,家长们能想的,他们也想到了,区别在于他们必须寻找适用面的最大化,而家长们更多是从自己的角度看。
以下是我们对招生政策所做的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1.为什么不能像高招一样招生?
今年,不断有人在探讨一种可能,即中招为什么不像高考一样提前在每个批次划定一个最低录取控制线,例如,根据第一批一级达标学校招生人数确定各最低录取控制线,家长们认为,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由于每个批次都有最低录取控制线,可以帮助考生更轻松地完成志愿填报,也使某些人少花冤枉钱,例如,如果考生分数达到第一批控制线,那么,他可以不填报第二批学校。
不过,只要仔细分析,中招和高招还是有些不同。首先中招第一批学校无所不包,有一级达标学校,有二级达标学校,还有五年制高职和职业类学校等等。即使在一级达标学校中,招生片区也有区别,有的是面向岛内,有的是面向全市。
其次,即使勉强提前划了最低录取控制线,也无法清晰地看出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区别,因为最低录取控制线肯定是要放大比例的,也就是说,有些人即使上了最低录取控制线,还是会掉下来。至于哪些人会掉下来,不仅仅是分数,还有志愿填报是否得当的因素在内。
更重要的是,在志愿填报中,如果仅仅是根据招生数而不参考考生填报志愿来划定最低录取控制线,那么,很有可能出现某些学校生源过满,某些学校生源不足的情况。在这点上,中招和高招不同,高招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完不成任务高校可以把招生计划调配到其他省份,但是,中招就不行,除非中招也要实行每个批次录取完的补录,但这样工作量太大了,关键是,意义不大。
还有些读者提出规避填报志愿的风险,例如,有的人建议通过网络预填志愿,以避免扎堆,但是,谁也无法确保网络预填的会和实际填报一致。还有人建议学校老师首先应该控制一中和双十本校学生填报人数,即使他们不要过多集中在某一所学校,不过,填报志愿是学生的事,老师以何种姿态介入,是个问题,此外,众所周知,在填报学校上面,一些学校有自己的传统,某些学校初中毕业生比较倾向于A校,另一些则倾向B校。
2.对学校的“扶持”有没有必要?
正如我们在上面所述,今年第一批学校种类可谓“百花齐放”。我们应该看到,不管是哪类学校,放在第一批招生,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提前录到一些好生源。
个别类型学校的确需要这类的扶持,不过,我们担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扶持”的学校是否还会增加?如果大家都挤到第一批,那么,扶持的力度不也就等于零了吗?
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要把复杂的事情变成简单,类似上述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就需要做出评估:到底这类的“扶持”有没有用,是否是利大于弊?
3.厦门的均衡教育会被破坏吗?
我们对“取消省一级达标学校非一志愿不录取”的新规对厦门均衡教育产生的影响充满好奇。
今年,这一新规暂时没有明显发挥作用,但不排除它将发挥更大作用。虽然厦门一中和双十也有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高分扎堆扎到两所中的其中一所),不过,其他一级达标学校的生源受到影响的可能性更大些,此外,这条新规对那些原本比较受欢迎的二级普通中学更可能会是不小的冲击。
有人形容说,新规事实上是把“网”织得更密了,让高分考生不容易往下掉。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不同级别的学校的分数线可能会比过去更“泾渭分明”,各校的生源层次会像割韭菜那样整齐,一些学校担心:新规最终只是照顾了个别名校,而不利于大多数学校的发展。
评说
新规试水并不尽如人意
今年出台的几条中招新规,在考前考后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从实际执行的效果看,并非所有的目标群体都能享受到新规带来的实惠。
普高设立最低控制线
某种程度上保护了高分考生和学校
今年普高首设最低控制线,不过,在确定了每个批次的最低录取控制线之后,各校实际上又有自己的投档线,只有达到学校的投档线,才能被录取。一些人因此被搞得一头雾水,认为,“既生瑜,何生亮”,不过,教育部门设立的最低控制线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事实上,最低录取控制线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高分考生,也保护了学校。例如,如果某一级达标学校一志愿有缺额,那么,在过去,从理论上看,如果某位考生虽然考分为280分,但是等级合格,如果他在一志愿报考这所学校,那么,这所学校也必须录取他,但是,有了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学校就有了保护伞了,而由于省一级达标学校也可录取非一志愿考生,所以,一些非一志愿的高分考生也有在第二志愿被录取的希望。
最低控制线还使得招生更加有章可循。过去,如果学校(普通高中)一志愿未完成招生计划,一般是按照一志愿招收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二志愿又招收招生计划一定比例来确定各志愿的录取线,至于是什么比例,一般是粗略估计,例如,有的是以5分为分水岭,但是,有了最低录取控制线,每个志愿都是探到“底”,这个“底”指的就是最低控制线,操作起来,有根有据。
取消“省一级达标校非一志愿不录取”
姿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今年的中招,取消了沿用至少十几年的省一级达标学校非一志愿不录取的规定,从效果看,这一新规姿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今年,事实上只有填报科技中学和翔安一中的考生享受到这一新规带来的实惠——科技中学录到了第五志愿,翔安一中录到了第八志愿,其余六所一级达标学校全部在一志愿完成招生计划。
当然,新规并非毫无意义,新规最大的好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部分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特别是填报厦门一中和双十中学——所要承受的压力。过去非一志愿不录取的志愿填报方法对考生和家长都是一个很大挑战,一旦考生选择某所省一级达标学校而无法被投档录取,那么,他就要掉到第二批甚至第三批志愿。在新规中,这类考生就有可能被其填报为二、三、四志愿的其他一级达标学校录取,风险降低了,当然,前提是这些学校的一志愿还未录满。
文/本报记者 佘峥